雕塑藝術展示空間氣氛營造-吳為山雕塑藝術展展示設計隨筆
雕塑藝術展示空間氣氛營造
——吳為山雕塑藝術展展示設計隨筆
中國美術館是藝術文化交流的最高平臺,它標志著中國當今藝術的發展與世界的藝術交流,這里的展覽之多、規模之大、展速之快都是中國之最。
文心鑄魂 —— 吳為山雕塑藝術展7月11日在中國美術館1號展廳圓滿的落下了帷幕。短短的8天展覽,給參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透過吳為山的雕塑藝術作品,人們深深的感受到作者在作品中所傾注的熱情和文化內涵,透過作品使我們看到了一位藝術家的真摯情感和藝術創新的激情。站在作品前無不為作品顯現出的精神所感動和鼓舞。展覽共展出了近90件雕塑作品。大的有4米多高、2噸重。小的不到10公分。這么多作品是怎么在一夜之間就到了展廳各就各位的呢?這得從一開始的設計造型說起:
中國美術館是上個世紀50年代的十大建筑之一。但是現在看來已不夠現代。展示設計受到了許多限制。如何在這種情況下將所展示的內容用最貼近作品的展示手法表現出來,營造屬于他的展示空間。從而拉近作品與觀眾的心理空間,有助于觀眾按照展示的暗示步入作品的精神世界。
以往的雕塑展,就是做些基座,然后將雕塑放在上面。打上燈光即可。至于白墻面和空中并沒有任何空間氣氛處理。
為吳為山雕塑藝術作品展作設計必須在對作品內涵與外在形式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在與同類展覽的橫向比較中,找到最正確的空間創造方案,才能有新的設計突破。
接到為吳為山雕塑藝術展做展示設計后不久我就做上了去南京大學雕塑藝術研究院的列車。首先我要做的是了解作者和他的作品形式。才能更好地展示作品精神。
在沒有見到吳為山教授時,都以為他是一位60多歲老者,可是當一位身穿紅色上衣,長長的黑發披在肩頭,他面帶微笑,精神飽滿、目光炯炯有神、真象一位英才武士出現在我的面前:原來他就是吳為山教授。
吳為山教授的作品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是他在不斷的探索中創作出來的。他在雕與塑的過程中:是精神與形,雕飾與自然的完美結合。一同走進他的雕塑陳列館,一件件新鮮異樣的作品撲面而來。件件作品都充滿激情與思考、探索與創新。他的作品完全是與眾不同的作品,象中國書畫中的大寫意!正象他所講的“雕的過程,就是刪繁就簡的過程,是減法,減得只留下筋骨、靈魂。塑的過程就是添加的過程,是加法,加上原本屬于作品的那部分。雕塑就是推敲,過程無論是長是短,終是以一瀉而下,或是以天然去雕飾而呈現。”
他在《寫意雕塑論》寫到:“寫意,處于寫實與抽象之間,它既不會使人產生一覽無余的簡單,也不會令人有望而卻步的深奧,它引導人們在一種似曾相識的心理作用之下,去把玩、體味、感覺藝術作品的整體及每個局部、細部的“意味”。智慧生成形式,寫意凝固著瞬間感悟,凝固著生命激情,由于寫意速度的迅捷,決定了它無矯揉造作,無“深思熟慮”,從而更接近于本質。當事物的本質與藝術家的精神高度對應時,藝術家在創造的過程中便自然地摒棄了表象的細節,抓住并突出客觀事物中與創作主體相契合的那些特征來表現情感、抒發意興。這就使得作品更趨于符號化并與感覺、理念融為一體,從而增強了其在空間、時間上的恒久性。所以,寫意雕塑的特質,即是在雕塑中將人與事物之間的那種精神超越凝固化、物質化,而極富感召力。”
筆者在對中國雕塑的直覺感受和理性分析中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將中國雕塑歸納為八種類型的風格特征。并將風格的闡釋訴諸于對中國雕塑思維方式和表現方式的思考。
看到他雕的:老子、孔子、馬三立、王獻之、顧凱之、馮友蘭、林風眠、張瀾、徐悲鴻齊白石等才體會到吳為山教授所講的:“一個民族的創造性、活力要在那原始的內驅力中去尋找發現,藝術創造才有生命之感。”他找到了藝術的精神所在。
“中國雕塑的精神特征是神、韻、氣的統一。所謂神,“首先指對象的內在精神本質。其次指作者之精神,創作時的藝術思維活動,創作時的精神專一”。 看了吳為山《寫意雕塑論》中的這段話,你就會理解他的作品了。
“所謂對象的內在精神,一般概念主要指眼神而在雕塑上更強調的是情態、體態、動態的瞬間,在把握瞬間之神中,作者必然全神貫注進入主客觀交融狀態。”
他所闡述的觀點全在他的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有了深入理解之后,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雕塑展覽進行了設計。
一、整體把握、營造氣氛
當觀眾進入展廳首先是環境的視覺感受——氣氛的營造
對作者與作品有了深入了解后,設計的重心首先放在整體氣氛的把握上。吳為山教授的作品有一種張力、回旋氣、大氣,許多手法是一種新的嘗試。是同傳統的做法有些碰撞的。
現代藝術的展覽陳列,同反傳統作品本身一樣,其空間構成、展示布局、燈光照明等也一反藝術展覽設計的正統觀念與手段,與作品同一風格的展覽設計,有助于觀眾按展示暗示步入作品的精神世界。
作品本身顏色較深,按以往處理手法應用較淺的背景顏色襯托作品,為了更加突出作品特有的質地,設計做出了相反的處理,降低常規照明,加深環境背景。方廳:環境燈很暗,作品只有七件,更多的信息來自墻壁上的巨幅噴繪所構成的視覺空間。前言、和藹親切的照片、簡歷、巖石般的肌理、富有哲理的藝術創造論語、正在用力塑造作品的巨型雙手、獲獎的作品、與眾不同的秦始皇造像………使用射燈來突出作品。 清晰的信息一下子拉近了作者與觀賞者的距離。
在方廳所有的墻面將文字信息與圖象彩噴在KT展板上,圖象與文字的版幅超出以往的尺度,產生一種視覺震撼。體現出藝術氣勢磅礴,營造大藝術家之氣灌滿展廳的感覺。版面背景統一在沉穩的深灰色調上。背景形象含蓄不跳躍并大面積的使用作品的肌理。同時將兩個白柱子用顏色布遮擋,方廳的頂部垂吊一塊長10米寬2.5米色布,使整個方廳壁面暗淡下來。強射燈照射在方廳正中的秦始皇的塑像上,使塑像增加了莊重與神秘。
穿過方廳來到圓大廳,由于圓廳空間較大,環境相對方廳要亮一些。于是視覺空間的加大構成了觀賞者心理空間的增大,巨幅文心鑄魂的大字隱隱出現在圓廳的正前方,在作品肌理襯托之上微微凹陷。欲班駁脫落之感,預示過去了的一切力勁滄桑、創作的艱辛、也寓意著人生的坎坷。但看上去又是那樣的堅硬、自然、永恒。比較恰當的表達了吳為山教授雕塑藝術展的內涵。
二、減弱道具、突出作品、疏密有序、多而不亂
藝術作品就物質存在而言:形態大體有兩類:平面的畫幅與立體認識的造型,畫幅占有的是壁面的空間,供人正面欣賞:立體造型藝術品則多被置放在櫥窗內或基座上,供觀賞者圍四周欣賞。創造適合的審美體驗空間,功能空間創造是目的(欣賞作品),建筑、道具構成的空間是為營造達到這一目的手段。所以,在處理作品的基座時,全部用黑色烏光材料,使作品更加莊重沉穩,從而使作品更加突出。
在標牌的設計上,也本著突出作品的原則,但有區別于基座;用光亮面的黑色雙色板雕刻,內容成白色字。既統一又有變化。
要展出的作品很多,可是空間有限,除考慮必要通道流動空間外,如何使觀賞者的視覺空間得到滿足。避免混亂、堆砌、進倉庫的感覺,影響欣賞作品,產生視覺疲勞。所以一定要考慮疏密有序,有緊有松使觀賞者隨著作品的起伏而產生聯想,在有節奏的觀賞中對作品深入了解與感受。方廳:壁面信息多,雕塑作品最少。放置的是獲獎的作品。圓廳:面積大,擺放多是一些大的雕塑作品,作品與作品的觀賞空間相對大些。作品雖然多但并不擁擠。體現出作者對待藝術創作的精——精神之作、精心創作。可以慢慢的欣賞品味。后廊:面積細長,放置一些小的作品。是吳為山教授在近20年中不同階段的創作小品與手稿。作品與作品之間錯落有秩,體現出作者的勤—— 勤奮的探索精神。
三、動靜結合、加深溝通、背景處理、以少勝多
展覽更象一個舞臺,其表演的過程是通過時間在空間中延續的。參觀者通過五官體驗參與完成。它的綜合性、時間與空間、藝術與科學,文化與經濟。要把展覽空間變成一個流動的、生動的空間,絕不能忽視了這一點。
為了吸引注意力,留下形象記憶,獲取更多的有價值的信息,利用了現代化的手段;能夠吸引更多人的目光,深入了解作者內心世界,在后廊出口處設有兩臺DVD投影儀,這個空間沒有照明,人們不由自主的被墻上投射的的動態畫面所吸引,不間斷地交替重復播放作者的創作過程和全部的作品。重復加深觀眾對作者的作品和創作過程的了解。
在背景的設計中,圓廳墻壁上沒有全部蒙KT板,而是間斷使用,一來節省資源,二來賦予變化,以少勝多。而在后廊的設計中。在內側背面滿蒙KT板,展板的內容是雕塑作品的局部放大,和說明。另一側沒有放置任何背板,而是用大面積的空無去襯托雕塑作品。更能使人關注作品與另一側的內容。同樣是起到了以少勝多的效果。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不斷發展,文化生活的提高,作為人類文化生活的百科全書的藝術博物館展覽會,在世界各國普遍受到重視,發展的速度相當快!隨著國際市場的拓展與多樣化,藝術展覽會越來越具有專業性和國際化。作為祖國的首都北京在不久的將來必將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
工業設計與產品設計的相關資訊: